新保险(十) | 未来趋势:无所不能保,无所可以保 ?
从经济学的角度讲,什么是保险,为什么无所不能保却又无所可以保?
以下是数字化转型的分享线路图,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为序号❷的分享:产品创新之新保险篇。
文章是本系列文章的第10节:未来趋势一:无所不能保,无所可以保 ?全文包括人的三种风险偏好、保险运作原理、那些不是保险的保险、无所不能保四部分。
个人认为,所有金融业务中,只有两个业务是最具互联网化价值前景的,一个是支付,另外一个是保险。这一节想从经济学角度讨论保险和保险未来的一些问题,想要弄清楚为什么如此看好基于科技的未来保险(也称之为保险互联网化),就必须从经济学角度,清晰的搞清楚保险运作原理。
前面分享过保险的第一性原理,但是并未具体分析保险的运作原理,实际上,市面上很多打着保险旗号的保险产品,其实从这个角度讲,根本算不上是保险产品。
因此,看趋势,就要了解底层逻辑,了解当前状况,了解变革因素,这一节希望从底层看到趋势。
01 人的三种风险偏好
首先,简单介绍下人的风险偏好类型和保险的基本原理。
1. 人的三种风险偏好
一般意义上,风险偏好分为三种:一个叫风险厌恶,一个叫风险偏好,还有一个叫风险中性。
三种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,举个例子,以我们熟知的双色球为例,两块钱一注。你有两种选择:不参与抽奖,你有确定的两元钱;参与抽奖,去博取一千七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中出500万大奖。
如果你选择不买双色球,实实在在的拿着这两元钱,你就是一个风险厌恶型人,如果你选择用1/17000000的机会去博取500万,从而获得得到500万元的那种感受,同时可以承受16999999次拿不到500万的沮丧,那你是一个风险偏好型的人。在这两个中间,怎么都可以,怎么都无所谓的,属于风险中性的人。
当然,双色球这个例子过于极端,实际上生活中太多关于风险偏好的选择案例,譬如你去了阿里,就不可能去腾讯;你这一块钱买了面包就不能用来买房等等。
2. 保险原理
未来是不确定的,未来我可能遭遇不同的境遇,从而导致收入不一样。如果比较幸运,一切顺顺利利,不会生病,不会有任何意外;如果没那么幸运,可能会生病,可能变得穷一点。因此才有了保险,当人面临第二种境遇的时候,需要仍然有一定的基本保障。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需求,有人有这种需要,就有人提供这种服务,这种服务就是保险的服务。
保险公司就是专门为了满足用户对不确定性的需求,向人提供“未来收入一致性”这种服务的机构,是一种商业机构。这一种商业的买卖,原则上跟有人喜欢吃巧克力,就有人生产巧克力,有人喜欢喝咖啡就有人生产咖啡、提供咖啡,原理是一样的。
3. 保险服务的三个条件
保险公司想要提供这种抵消不确定性的需要,有三个前提条件,保险公司要保的事情必须符合三个基本的标准:不相关性、独立性和概率性。
- 不相关性:要保的事情一定是要有概率性,不能够是确定的。你已经生了病想买个保险从而报销,这肯定不叫买保险,因为已经是确凿无疑的,这种行为叫什么?叫保险公司补贴你,向你行善。
- 独立性:每一个投保人所具有的风险概率是互不相关的。如果反过来,他们所具有的风险概率是相关的,这个风险是全局性的,涉及所有人的,那么保险公司就没办法设保。比方说,全球性的核污染、全球性的气候灾害,这种风险保险公司没办法保。
- 概率性:每一个概率事件都是独立于投保人意愿的。也就是说,投保人自己不能够控制风险的概率。生病投保人没办法控制,这可以保;交通意外投保人没办法控制,这可以保。但是今天投保明天跳楼自杀,这是骗保。
考试及格与否,不能保;结婚离婚与否,不能保;谈恋爱分手与否,不能保。
为什么?
投保人主观能动性太大了,不是独立于投保人意愿的。
02 保险运作原理
保险公司是怎么运作的呢?其实很简单,六个字:细分、歧视、加总。
1. 细分
理论上,把人群分的越细,同一个细分组里面人的风险就越接近,他们被别人占便宜的可能性就越低,他们要交的保费也就越低,所以他们更愿意来这样的公司买保险。
传统手段因为缺乏足够的数据,所以只能依靠死亡表进行,但随着IoT、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,细分得一真正的实现。也因此才说,保险技术对保险的改造比其它任何金融产品都要深入的原因。
2. 歧视
歧视就是区别对待,从经济学的角度看,这是一种中性的描述,歧视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。而在保险业里面实施歧视,也就是把人做细分,是一种很正常的、符合保险运作原理的做法。
根据基因来把人做区分,这一点在美国是非法的,因为政治家和大多数的民众认为这是一种歧视,不能这样歧视人,人人都应该公平地享受保险的服务。这下子问题就复杂了,到底保险是一种人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服务呢?还是一种对所有人公平开放的社会福利?这个问题就有待争议了。
3. 加总
所谓加总,就是细分后,在每一个细分的组里面,要增加每一个细分组成员的人数。同样风险的人越多,根据数学的规律,他们之间产生风险的数学期望就越准确,离差就越小(这是大数定律的原理),每一个小组所要交的保费也越低。
所以保险公司就是通过双管齐下,同时运用细分和加总。把风险分得越细越好,在每一个细分组里面参与的人越多越好。通过这两招,能够使保险产品性价比提高,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,提高竞争力。
也就是说,从经济学角度而言,细分、加总和歧视,都是保险产品之所以为商业保险,之所以人人公平的市场化必要手段。
03 那些不是保险的保险
前面说了,保险公司承保的事件必须一定是随机事件、一定是独立事件、一定是不相关事件。现实生活中,有很多叫“保险”的产品,实际上并不符合这个名字。
1. 失业保险
实际上,就像前面所说的,生病后投保理赔,这不是保险,是慈善,是保险公司补贴。失业保险和此一样,是一种社会补贴。
一方面,失业不是随机事件,也不是独立事件,失业从本质上讲,是人资源的选择,包括解雇性失业。从资源稀缺性角度讲,劳动力是一种资源,是稀缺的,但是劳动力的工作岗位是充分的,到处都有,唯一不同的是定价问题。
那失业保险算什么呢?
失业保险其实是一种社会补贴,政府补贴那些没有工作的人。实际上,失业保险金越高,失业率就越高。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是政府补贴什么,什么就会更多;政府向什么征税什么就会减少。政府补贴失业,你猜失业率会上升还是下降?失业率会上升。
2. 养老保险
第二个是养老保险,这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产品(暂且叫产品吧,没找到合适的词)。每一个人都会老,这不是一个随机的事件。
以欧美为例:养老保险其实也是一种政府补贴,一种转移支付,把财富、把收入从一群人那里,转到另外一群人那里。
这一行为要想持续良性运转,就要有三个保证:
- 领取养老金的人活的并不会太久;
- 交纳养老金的年轻人每年新增数量不低于GDP增长(至少);
- 社会总生存成本增长不高于GDP增长。
实际情况是,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,老年人寿命越来越长,年轻人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,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生小孩、养小孩了,而医疗费、生活费,涨得非常的快。
3. 鼓励风险的保险
这个是美国政府专供的一种产品,专门保那些商业机构不愿意保的保险。美国还有一个机构,叫FEMA(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,联邦突发事件管理机构),专门负责国家的洪灾保险计划,对那些保险公司不愿意提供保险的房屋,以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保费提供保险。
这种行为其实就是用纳税人的钱,去理赔那些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意理赔的高风险事件,实际上不是在减少风险,而是在鼓励风险。
4. 政府为什么这么做
- 一方面,众口难调,不是所有人都真正懂经济学,为了社会稳定,政府在愚蠢的大多数中获得更好的口碑,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,政府必须这么做,这一方面是政府的职责,也是社会、企业的职责。
- 另一方面,像前面所说的FEMA的行为,就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偏好行为。
04 无所不能保
前面说了,保险公司承保的事件必须一定是随机事件、一定是独立事件、一定是不相关事件。也就是说,只要该事件具备随机事件、独立事件、不相关事件这三个条件,就可以进行风险定价,就可以投保。
1. 无所不能保
因为风险无处不在,所以生活的每一天都是不确定的。这就导致,每一次不确定性背后,都可以是一款带给人确定性的保险产品作为保障。只要符合随机、独立、不相关性,就无所不能保,场景的颗粒度可以非常的细化,也可以很粗。
2. 无所可以保
技术的发展,可以抵消不确定性,从而导致无所可以保险的局面。举个例子,做为开脑洞之用。
自动驾驶结合共享经济的案例。如果所有汽车实现5G环境下的联网,不考虑黑客攻击,自动驾驶系统高度成熟。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任何车辆之间都是互联和相关的,也就是车距、车速、前后车辆是谁都是经过算法计算以后的结果,在算法模拟了任何时段意外事件发生时,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所必须满足的各类条件下,所形成的最优结果。
这时候,基于个人用户的车险就基本上销售了。同样的例子也可以发生人身上,在获取用户所有基因、体征、行为数据后,系统会实时计算当前状态下发生疾病的概率,并提示或引导用户进行规避,假定人是理性人,那么他患病(某些疾病)的概率很可能就会趋近于0,此时,是不需要保险的。
总结
- 保险公司承保的事件必须一定是随机事件、一定是独立事件、一定是不相关事件。
- 保险公司是怎么运作的呢?其实很简单,六个字:细分、歧视、加总。
- 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都不是保险。
- 技术的发展,可以让过去不确定事件转变为确定事件,从而带来该领域不再适合保险原理。
相关阅读
新健康,健康险发展趋势和构建大健康生态的必要性 | 新保险(六)
新保险(九):财险变革
作者:李有龙,公众号:IAB物智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