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支付刚迎来它的「黄金时代」,为什么聚合支付就到「下半场」了?

“准确地说,聚合支付连上半场都没有走完,这是一些已经退出的玩家所发布的观点”
移动支付刚迎来它的「黄金时代」,为什么聚合支付就到「下半场」了?-烽言-心有所执,方有所成

小区门口早餐店,老板娘一般重复问顾客两个问题。一个是“在这吃还是带走?”,另一个是“微信还是支付宝?”。这两大问题的背后,恰好是中国朝气蓬勃的两大互联网产业:外卖和移动支付

移动支付在中国正迎来了他的“黄金时代”。过去四年,中国移动支付年交易量已经由1.3万亿,增长到35.33万亿人民币的规模,翻了30多倍。2017年整体交易规模预计仍将保持100%的增速,达到75万亿的规模,单量超过VISA全年。其中,支付宝和微信支付,占到了全国90%的移动支付份额,两家几乎一手推动了中国“无现金社会”的提前到来。然而,无现金社会里还有个不可忽视的推动者,便是聚合支付。

聚合支付类似于刷卡时代的银联POS机,把各大银行的卡类交易,通过刷卡工具统一完成。而聚合支付工具的出现,相当于把包括微信支付宝在内的多个支付工具聚合,形成统一的渠道。市面上的收钱吧、乐惠、哆啦宝,都是主流参与者。当早餐店老板娘不再问顾客“微信还是支付宝”这个问题之后,很可能就是用了这些聚合支付工具。

但在移动支付的“黄金时代”,聚合支付的发展之路远没有那么平坦。

2017年春节,央行总行下发《关于开展违规”聚合支付“服务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》,对非持牌机构的聚合支付开展清算、用户敏感信息获取部分予以禁止。其原因在于,聚合支付工具一方面作为商家管理不同支付通道,一方面还帮助第三方支付拓展场景覆盖。核心是把握了交易这一通道,C端流量和B端场景的双重资源被“第四方”渠道掌握。央行对聚合工具的监管,宣告了聚合支付工具“野蛮发展”阶段的结束。

包括收钱吧、乐惠、哆啦宝等入场竞争者,在监管落地半年之后,同赛道的玩家陆续淡出或转型。钱方好近宣布转型移动支付开放平台、几大平台单量增长缓慢,聚合支付“下半场”的论调降临

移动支付刚迎来它的「黄金时代」,为什么聚合支付就到「下半场」了?-烽言-心有所执,方有所成

国内主要聚合支付公司     来自易观2017第三方支付报告

才刚刚兴起的聚合支付,一下子就到“下半场”了。潜在的逻辑是,不打“二清”和“敏感信息”擦边球的聚合支付,已经失去了核心商业模式。但就商业空间来说,一个掌握了数万亿交易规模的通道,对于数千万的商家而言,可挖掘的增值服务远比支付本身大。帮微信支付宝“上山下乡”的聚合支付工具门,本身的场景意义,也在支付大战中的角色不可忽视。

而就市场来说,中国目前移动支付用户只有5亿,信用卡移动支付的比例仅为5%,移动支付占整体支付的比重仍然较小。换句话说,移动支付还有大片未开发的市场,就聚合支付的市场来说,下半场远未到来。与其说聚合支付“上半场”结束,倒不如说聚合支付“暴利时代”的结束。

一个事实是,聚合支付工具对“支付服务费”营收的依赖仍然过重。“96费改”之后,第三方支付的收单利润直线下降,聚合支付工具的服务费更加微薄。除了支付之外,聚合支付们支付+管理、支付+广告、支付+金融的故事,都远未到令人信服的地步。

因此,对于占有商家场景和珍贵用户流量的聚合支付来说,拓展管理、广告、金融的增值业务刻不容缓。而对于巨大人口红利下的移动支付,仍然还要做很多“上山下乡”的场景下沉工作。

流量、场景,一个都不能少

相比于银行卡时代的“银联POS”和“拉卡拉”刷卡器,移动支付时代聚合支付的核心优势在于“数据化”。包括了用户的流量和商户的交易数据,在合规框架内,扩大和利用这些数据,是聚合支付的核心商业模式

首当其冲的是流量,聚合支付的小额高频交易数据,能够充分完成用户画像,这些交易画像是广告营销和金融的天然资源。

举例来说,平台知道你何时何地在何处购买何物,基本判断出用户的消费习惯,从而可以帮助商家本身,和第三方商家进行营销推广。一个喜欢去全家便利店的,大概也可能喜欢7-11或者罗森的会员券。一个喜欢吃沙县小吃的用户,大概也会接受饿了么和美团外包的红包券。这是流量本身的价值,通过这些流量,聚合支付工具还可以做电商、消费金融等等。

场景的意义,在于聚合支付工具成为一个大渠道。成为第三方商户或者支付工具落地的场景。在第三方支付“双寡头”的竞争中,微信和支付宝补贴用户的福利,需要通过聚合支付来落地。而诸如产业链对商铺价值的覆盖,也只能通过场景触达。

拿收钱吧来说,公司推出的“生意贷”和供应链对接服务,是围绕商户做的主要价值挖掘。而这个线下商户的规模,有接近80万,覆盖全国500个城市,相当于一个大型O2O公司的覆盖能力。

聚合支付成为一个大门户,门户可以产生的流量价值,依赖自身的变现能力。对于商户来说,聚合支付给了其强大的赋能,服务商家成了聚合支付的另一大价值。

聚合支付的“支付+”

聚合支付们一直在摆脱“支付服务费”的主要盈利方式。把支付之外的业务称做“支付+”,聚合支付可产生的业务衍生包括支付+营销,支付+增值业务,以及支付+电商。

营销就是C端流量变现,而增值业务包括智能收单硬件、商铺管理软件、金融,以及商户营销等增值服务。增值业务的每一个细分业务,都是一项垂直的门类。

比如金融,收钱吧推出的生意贷,需要对商铺的个人和经营情况进行风控,再进行授信对接给第三方金融机构。这一方面要求极强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打磨能力,更依然对客群属性的把握。按收钱吧50%的餐饮用户来说,用户的经营性风险,本身并不可控。当然,相比蓝领现金贷,这部分用户已经是优质人群。

电商是聚合支付里,离用户消费习惯最近的一个。聚合支付掌握用户的交易和购买习惯,推出类似的商品,理论上可以实现一定的用户转化。关键在于用户的粘性。

根据收钱吧的数据,公司的营收占比中,支付服务费已经下降到一半,营销、金融服务、供应链和工具占比超过50%。公司在2016年10月份实现盈利。而据36氪了解,收钱吧在2017年初已完成B轮1200万美金融资,由迪士尼旗下Steam Boat美元领投。公司的月交易数,也超过2亿。当然,虽然获得融资的聚合工具不少,但未实现盈利的支付工具仍然是大多数。

这也同时说明,部分支付工具的“支付+”营收,正慢慢成为聚合支付的主营收入。盈亏平衡的比例,正在慢慢增大。

移动支付刚迎来它的「黄金时代」,为什么聚合支付就到「下半场」了?-烽言-心有所执,方有所成

收钱吧

为微信支付宝,“上山下乡”

聚合支付在某种程度上,背负了为第三方支付公司“上山下乡”的使命。在一线城市移动支付进入存量时代的情况下,国内广大的小微商户,是新的战场。据不完全统计,国内线下商户数超过7000万家, 即便凭微信支付宝的一己之力,也很难快速渗透,聚合支付,是移动支付场景下沉的重要角色之一。

网联即将落地,聚合支付的场景下沉角色甚至更为重要。网联对于包括百度钱包、京东和壹支付等其他第三方支付竞争筹码更重。领头羊微信支付宝的市场拓展之路,将更加迫切。聚合支付,是第三方支付市场拓展的“必争之地”。

收钱吧创始人陈灏,曾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,中国移动支付还有四到五倍的增长空间。“准确地说,聚合支付连上半场都没有走完,这是一些已经退出的玩家所发布的观点”。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应该很同意这一观点,网联之后的第三方支付,还加剧了移动支付上半场的竞争。

线下的复杂性,也让巨头支付们无暇顾及。场景的多元化复杂程度,使支付宝、微信类似大机构,很难做一个包治百病的产品。反而是像类似聚合支付的沉下去的小机构,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去订制不同的细分产品,满足商铺的生意需求。这也是聚合支付的战略价值之一。

一边即将上市的上一代支付工具拉卡拉,一边是走在转型节点的移动聚合支付工具。对比可以看出,移动支付“黄金时代”的聚合支付,商业价值远比银行卡时代传统收单机构更性感。这场支付的流量和场景价值挖掘之路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36kr.com/p/5098302.html

喜欢()
热门搜索
302 文章
16 评论
51 喜欢
Top